古國名。見《星槎勝覽》等?!睹魇贰ね鈬袀鳌纷鞑回萃?。伊斯蘭城邦國。故地在今索馬里南部布拉瓦。原為黑人地。公元前后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移居。11世紀末、12世紀發(fā)展為伊斯蘭城邦國。明初即與中國有交通、貿(mào)易直接往...[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古國名。見《星槎勝覽》等?!睹魇贰ね鈬袀鳌纷鞑回萃?。伊斯蘭城邦國。故地在今索馬里南部布拉瓦。原為黑人地。公元前后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移居。11世紀末、12世紀發(fā)展為伊斯蘭城邦國。明初即與中國有交通、貿(mào)易直接往...[繼續(xù)閱讀]
古國名和土司名。亦稱八百媳婦。故地在今泰國北部一帶。元順帝初年內(nèi)屬,在其地置八百等處宣慰司。明太祖、成祖時,八百媳婦國均遣使與明朝保持“貢賜”關系。洪武二十一年(1388),仍設宣慰司。永樂二年(1404),設軍民宣慰使司二...[繼續(xù)閱讀]
菲律賓古國名。故地在今明達瑙(棉蘭老島)三寶顏地區(qū)。有關記載,僅見于宋史籍。據(jù)馬端臨《文獻通考·占城》載,曾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與蒲端國并遣使來貢。...[繼續(xù)閱讀]
①古國名。亦作于寘,又稱瞿薩旦那、五端、兀丹、斡端、忽炭等。匈奴稱為于遁,諸胡稱為豁旦,印度稱為屈丹。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帶。據(jù)玄奘《大唐西域記》和古藏文《于田授記》等資料記載,于闐為阿育王(?——前232)時代印度移...[繼續(xù)閱讀]
古國名。見《后漢書·西域傳》和《魏略·西戎傳》。故地在今伊拉克幼發(fā)拉底河下游?;蛞詾榧碒ira的音譯,故地在今納杰夫東南;或以為即Ubullah的音譯,故地在今巴士拉;或以為即Ura的音譯,故地在今迪瓦尼耶附近。當以后說為是。為安...[繼續(xù)閱讀]
古國名。見《梁書·海南諸國列傳》和《南史·海南諸國列傳》。亦作干陀利、斤陀利。或以為即三佛齊的古稱,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地區(qū);或以為即吉打的古稱,舊地在今馬來半島吉打一帶。位于古代東西海上航線上,很早...[繼續(xù)閱讀]
古國名。見《東西洋考》,亦作順塔?!逗d洝纷魅f丹國。明、清時期華僑稱之為下港。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西爪哇萬丹一帶。下港位于萬丹灣內(nèi),原為西爪哇巴查查蘭王國的重要海港之一。1527年為淡目國(Demak,16世紀前期爪哇島東北...[繼續(xù)閱讀]
中亞古國名。始見于《史記·大宛列傳》。古代中國對巴克特里亞(亦作希臘——巴克特里亞)的稱呼。約公元前250年為狄奧多托斯所建,故地在今興都庫什山到阿姆河上游之間(今阿富汗北部)。原為波斯帝國一行省,后隸屬亞歷山大帝國...[繼續(xù)閱讀]
古國名。見《后漢書·西域傳》、《魏略·西戎傳》、《晉書·四夷傳》和《魏書·西域傳》等。亦作犁鞬、犁靬、海西國。東漢與魏晉時指稱羅馬帝國,南北朝時指稱東羅馬帝國。公元前30年屋大維(奧古斯都)廢除共和制,建立元首制...[繼續(xù)閱讀]
唐代以來對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的專稱。見《經(jīng)行記》、新舊《唐書》、《嶺外代答》、《諸蕃志》、《宋史》、《遼史》等?!肚蠓ǜ呱畟鳌ち⒄諅鳌纷鞫嗍?《往五天竺傳》作大寔,《冊府元龜》、《東征傳》、《繼業(yè)行記...[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