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揖、拜:舊時的拱手、磕頭禮。對長者或尊者只彎腰行拱手禮,不跪拜磕頭。舊時指相見時態(tài)度不恭,為人高傲。
成語出處:
《史記·高祖本紀》:“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
成語來源: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高祖本紀》中的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劉邦(沛公)在接待酈食其時,因自己正在洗腳而未能給予足夠的禮節(jié)。酈食其因此只行了長揖之禮,并未行跪拜之禮,表達了他對劉邦態(tài)度的不滿。
引申意義:
從字面上看,“長揖不拜”指的是只行拱手禮而不跪拜,但在實際使用中,這個成語往往用來形容某人對待長輩或尊貴者時態(tài)度不恭、高傲自大。
比喻意義:
這個成語在比喻意義上,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群體在面對權威、傳統(tǒng)或更高地位的人時,表現(xiàn)出的不尊重或挑戰(zhàn)的態(tài)度。
近義詞:
倨傲無禮、傲慢不恭等,這些成語都表示對他人,尤其是對長輩或尊貴者缺乏應有的尊敬和禮貌。
反義詞:
畢恭畢敬、恭敬有加等,這些成語則表示對他人,尤其是對長輩或尊貴者表現(xiàn)出極高的尊敬和禮貌。
成語辨析:
在使用“長揖不拜”時,需要注意其強調(diào)的是一種態(tài)度上的不恭敬,而不是指物理上的不鞠躬或不下跪。此外,這個成語通常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因此在描述正面人物或正面行為時不宜使用。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對于禮節(jié)和尊重長輩、尊貴者的重視。在古代中國,禮節(jié)是社會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是個人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秩序的維護。因此,“長揖不拜”這種不恭敬的行為被視為是對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的挑戰(zhàn)。同時,這個成語也提醒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雖然禮節(jié)的形式可能發(fā)生了變化,但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長輩和尊貴者的基本原則仍然應該得到遵守。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的體現(xiàn)。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項羽、劉邦等起兵反抗暴虐的秦王朝,擁立當年楚懷王的孫子心為王,還是稱作楚懷王。當時秦朝軍隊還很強大,楚王就派遣劉邦,向西奪取秦王朝的土地。
劉邦率領軍隊西進,和其他將領會合攻打昌邑,沒有攻克,于是再繞道向西,經(jīng)過陳留郡的高陽。有一個叫酈食其的儒生正擔任高陽“監(jiān)門”的職務,看見沛公經(jīng)過城門,非常驚奇地說:“經(jīng)過這兒的將領很多,據(jù)我看,今后只有沛公才是顯貴的人?!庇谑乔笠娕婀?。
酈食其走進沛公住所,沛公正在洗腳,不站起來接待客人,態(tài)度非常傲慢。酈食其也不跪拜,只是拱手過頭,作了一個揖,說:“您決心誅滅無道的秦王朝,就不應用這種態(tài)度見長者?!迸婀犃?馬上站起身來,整理好衣冠,慎重地向酈食其道了歉,請他坐上座,然后請教滅秦的計策。酈食其建議沛公,先計取陳留郡,奪得秦王朝囤積的糧食。沛公依計而行,果然拿下陳留,獲得大批糧食。
事后,劉邦封酈食其為廣野君。
長揖,是古時候的一種禮節(jié),相見時雙手高舉,自上而下作揖。
后來,成語“長揖不拜”,用來形容態(tài)度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