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成語故事 > 正文

無所畏懼
成語故事

無所畏懼11.jpg

成語解釋:

        畏懼:害怕。沒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成語出處:

        《魏書·董紹傳》:“此是紹之壯辭;云巴人勁勇;見敵無所畏懼;非實瞎也?!?

成語來源:

        南北朝時期,北魏發(fā)生內(nèi)亂,董紹上書希望能統(tǒng)率三千瞎眼的巴人定能將叛軍消滅,肅宗看了奏折問太監(jiān)徐紹巴人是否瞎眼,徐紹對肅宗說這是董紹的豪言壯語,說巴人非常驍勇兇悍,見了敵人無所畏懼,奮勇殺敵。肅宗下令讓董紹立刻去平叛。

引申意義:

        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危險或挑戰(zhàn)時,毫不退縮,勇往直前。它強調(diào)了勇氣、決心和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

比喻意義:

        除了字面意思外,“無所畏懼”還可以用來比喻對某種情況或問題毫不畏懼,敢于直面和解決。這種用法通常強調(diào)一個人的堅定、果斷和勇敢。

近義詞:

        1. 渾身是膽: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2. 膽大妄為:毫無顧忌地干壞事或大膽地亂做事。

        3. 肆無忌憚:任意妄為,沒有一點兒顧忌。肆:放肆;忌:顧忌;憚:害怕。

反義詞:

        1. 膽小如鼠:膽子小得像老鼠。形容非常膽小。

        2. 畏首畏尾:前也怕,后也怕。比喻顧慮重重。

成語辨析:

        “無所畏懼”和“渾身是膽”都形容膽大、勇敢。但“無所畏懼”強調(diào)面對一切危險或困難都無所畏懼;“渾身是膽”強調(diào)全身充滿膽量,形容膽量大,不怕兇猛的力量,勇于挑戰(zhàn)。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無所畏懼”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勇敢、堅韌的精神。它鼓勵人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要有勇氣、有決心,不退縮、不畏懼。這種精神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傳承的優(yōu)秀品質(zhì)。同時,“無所畏懼”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要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要盲目沖動。只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和充分準備,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情況,取得更好的結(jié)果。

無所畏懼1.jpg

故事:

        南北朝時期,北魏有個叫董紹的人,從小就愛好讀書,精通詩詞,又頗有風度儀采。雖然出身名門望族,也曾做過殿中侍御史、國子助教、積射將軍、中書舍人等官,但結(jié)局頗為不幸。
        有一年,豫州城有個叫白早生的人發(fā)動叛亂,皇上命令董紹前去安撫。董紹走到上蔡這個地方,卻遭到敵軍的襲擊,被抓起來押往江東,一直將他扣留。梁武帝蕭衍手下有個叫呂僧珍的將軍,與董紹交談了幾句,便很器重他。蕭衍聽說后,便派人勸慰董紹說:“你是國家的忠臣,家中的孝子,國家不能沒有你,現(xiàn)在任你選擇是留還是走。”董紹回答說:“老母親還在洛陽,我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回去。”蕭衍又派了主書官霍靈超對董紹說:“這次送你回去,希望能通過你的努力讓兩國重新言歸于好,大家都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樣做不是很好嗎?”董紹說:“言歸于好,使老百姓能夠安定,這是兩國間的大事。你們既然讓我轉(zhuǎn)告,我一定向皇上稟告明白。”可等董紹回到本國,世宗皇帝對他雖好好地安慰了一番,但對兩國和好之事卻是不同意。
        后來,有個叫蕭寶夤的人在長安造反。董紹給皇帝遞了奏折,希望能統(tǒng)帥兵馬去攻打他。奏折上說:“我將統(tǒng)帥三千名瞎眼的巴人,定將叛軍全部殲滅?!泵C宗看了董紹的奏折,對身邊的太監(jiān)徐紇說:“那些巴人果真瞎眼嗎?”徐紹對肅宗皇帝說:“這是董紹的豪言壯語,意思是說那些巴人非常驍勇兇悍,見了敵人無所畏懼,一個個都會奮勇殺敵。并不真是瞎啊?!泵C宗聽了大笑,下令讓董紹立刻去征討叛軍。
        可這樣一個有抱負有能力的人后來卻被人指派去放馬。面對蒼涼的群山和振鬃長嘯的駿馬,董紹禁不住悲傷,曾寫了這樣一首詩:“在山坡上騎馬漫行,馬渴了就喝點黃河水。我現(xiàn)在寧愿置身在遙遠的邊關,耳邊似乎又聽到了讓人傷心的楚地歌謠。”
        后來,董紹被一個叫宇文黑獺的人殺死。
        成語“無所畏懼”用來形容什么都不怕。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立即開通 >
說明: 本文檔由創(chuàng)作者上傳發(fā)布,版權歸屬創(chuàng)作者。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點擊申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