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朔城歷史 > 列表
朔城歷史 共有 403 個詞條內容

銅鎏銀龍紋案角

    1983年平朔露天煤礦生活區(qū)3 區(qū)58 號墓出土。4 件,同式近似曲尺形。高12.3 厘米。國家一級文物?,F(xiàn)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通體作鏤空龍紋,表面鎏銀。案是漢代富豪人家常用之器物,其四角裝飾如此精美的鎏銀龍紋,自會顯示...[繼續(xù)閱讀]

朔城歷史

“馬邑市”陶壺

    高22.5 厘米,1983年平朔露天煤礦生活區(qū)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藏,國家二級文物。泥質灰陶,輪制,盤口,肩部飾三角形與“S”形暗紋,腹部有數(shù)周凹弦紋,腹下部近底處有戳印篆文“馬邑市”三字,可知此壺為西漢雁門郡馬邑縣...[繼續(xù)閱讀]

朔城歷史

玻璃璧

    直徑12 厘米,1983年平朔露天煤礦生活區(qū)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藏。玻璃質,泛黃,局部有鈣化現(xiàn)象。面飾谷紋,內外緣均有郭,背面光素瑩潤。...[繼續(xù)閱讀]

朔城歷史

玉蟬

    1984年平朔露天煤礦倉庫區(qū)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藏,國家一級文物。玉質溫潤,蟬體扁平,雙目、吻部及雙翅尖、尾尖均突出體外,以直線或弧線色勒出蟬首、雙翼、腹、尾等細部,立體感強。線條簡潔明快,雕技嫻熟,是漢代...[繼續(xù)閱讀]

朔城歷史

玉單耳杯

    1984年朔縣(今朔城區(qū))照什八莊漢墓出土,平朔考古隊藏,一級文物。白玉質,細潤光潔。斂口,圓唇,圓腹,平底,沿部置一環(huán)形把,通體光素。置于銅器中,故有銅銹侵蝕。...[繼續(xù)閱讀]

朔城歷史

第九節(jié) 女詩人班婕妤

    班婕妤(前48—2),雁門樓煩(今朔城區(qū)梵王寺)人。班氏的祖先與楚同姓,是令尹子文的后代。因子文是被老虎哺乳大,楚人稱虎為“班”,子文之子便稱班壹。秦國滅掉楚國,班壹遷徙到晉國、代國之間。秦始皇末年,班壹避難于樓煩,所養(yǎng)馬...[繼續(xù)閱讀]

朔城歷史

第一節(jié) 政區(qū)人口

    東漢初,光武帝又將王莽更改過的郡縣名稱恢復。建武二十七年(51),定襄郡治所由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南部移治善無(今右玉縣右衛(wèi)鎮(zhèn)),雁門郡治所由原來的善無遷到陰館(今朔城區(qū)夏關城),轄縣14,今朔城區(qū)境有陰館(今夏關城)、樓煩(今...[繼續(xù)閱讀]

朔城歷史

第二節(jié) 盧芳之亂對馬邑之影響

    王莽改制引起全國性一片混亂之時,安定三水(今寧夏同心縣東北)人盧芳詐稱自己是漢武帝曾孫劉文佰,和三水的羌胡共同起兵反抗新莽。新莽滅,更始帝劉玄授盧芳騎都尉,使其鎮(zhèn)撫安定以西地區(qū)。更始敗,三水豪杰認為他是劉氏子孫...[繼續(xù)閱讀]

朔城歷史

第三節(jié) 南匈奴入居塞內

    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地方遭旱災和蝗災,赤地數(shù)千里,草木盡枯死,疾病蔓延,人畜饑荒,死耗大半。匈奴畏漢朝乘虛攻擊,求和親。烏桓乘虛大敗匈奴,漢以布帛招烏桓歸附。次年,匈奴單于死,諸王爭位,發(fā)生內亂。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日...[繼續(xù)閱讀]

朔城歷史

第四節(jié) 北族三強和烏桓入居塞內

    西漢初,匈奴冒頓破東胡,東胡余眾聚烏桓山者,稱烏桓。東漢初,烏桓與匈奴連兵,經常侵犯今山西北部邊境。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遭災國亂之時,烏桓乘機擊敗匈奴,成為北方各民族中強族之一。北匈奴失敗后西遷。當時的北方,烏...[繼續(xù)閱讀]

朔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