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連年戰(zhàn)亂,中央官學衰落?!度龂尽の簳ね趺C傳》注:“從初平之元(190年),至建安之末(219年),天下分崩,人懷茍且,綱紀既衰,儒道尤甚。至黃初元年(220年)之后,新主乃復,始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博士之員錄,依漢...[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東漢末年,連年戰(zhàn)亂,中央官學衰落?!度龂尽の簳ね趺C傳》注:“從初平之元(190年),至建安之末(219年),天下分崩,人懷茍且,綱紀既衰,儒道尤甚。至黃初元年(220年)之后,新主乃復,始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博士之員錄,依漢...[繼續(xù)閱讀]
隋文帝時,重視振興學校,中央官學得到一定的發(fā)展?!伴_皇中,國子寺不隸太常,設祭酒一人統(tǒng)之,自前代皆屬太常也。于是教育有專官”(《通志·選舉略二》)?!盁奂次?改國子學為國子監(jiān)”。大業(yè)三年(607年),又“改國子寺為國子監(jiān)...[繼續(xù)閱讀]
宋代學校制度,多襲唐制。據(jù)《宋史·選舉志》載:“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宗學、武學、律學、算學、書學、畫學、醫(yī)學。”北京國子監(jiān)內(nèi)的“辟雍”1.國子監(jiān)。“凡學皆隸國子監(jiān)。國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孫為之,初無定員...[繼續(xù)閱讀]
遼太祖元年(907年),“遼置上京國子監(jiān),設祭酒、司業(yè)、監(jiān)丞、主簿等職。后又設國子學,設博士、助教”(《遼史·百官志三》)。據(jù)《遼史·百官志四》載,遼的中央官學除國子監(jiān)外還有五京學,即上京學、東京學、中京學、南京學和西京...[繼續(xù)閱讀]
元代的中央官學主要有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等。元代國子學指漢學,以示與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的區(qū)別。據(jù)《元史·選舉志一》載,太宗六年(1234年),“以馮志常為國子學總教,命侍臣子弟十八人入學”。世祖至元七年...[繼續(xù)閱讀]
明代的國子監(jiān),創(chuàng)立于明太祖朱元璋初定金陵時(1365年)?!独m(xù)資治通鑒·元紀三十六》載:“吳置國子監(jiān),以故集慶路儒學為之。”洪武元年(1368年),“詔擇府州縣學諸生入國子學,又擇年少舉人趙唯一等及貢生董㫤等入學讀書”(《明...[繼續(xù)閱讀]
1.國子監(jiān)及轄下諸學。清代國子監(jiān)同明代一樣,既是教育管理機關,又是國家的最高學府。作為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又稱國子學或太學或辟雍。清入關后于順治元年(1644年)“修葺(原明朝)國子監(jiān)為太學,設立文廟講堂廳,萃八旗子...[繼續(xù)閱讀]
西周的“國學”分“小學”和“大學”,貴族子弟是當然入學者,個別庶人中優(yōu)秀者也可以經(jīng)選拔推薦入學,稱“選士”。學生入學年齡依學生的身份而不同。王太子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大夫元士的嫡子,十三歲入小學,二十歲入...[繼續(xù)閱讀]
西周“國學”:根據(jù)小學入學年齡與大學入學年齡推算,小學當為七年,大學當為九年,共為十六年。《公羊傳·僖公十年》何休注:“諸侯之子,八歲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學”;“十五受之太傅,教之以大學”。《禮記·學記》載:“比年入學...[繼續(xù)閱讀]
西周“國學”把詩、書、禮、樂列為四教,“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禮記·王制》)。據(jù)《禮記·文王世子》載:“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于東序。小樂正學干,大胥贊之?;a師學戈,籥師丞贊之。胥鼓...[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