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道名華彥鈞,江蘇無錫縣人,1892年7月9日(清光緒十八年六月十六日)生[1]。阿炳是他的乳名,中年雙目失明后,大家就稱他“瞎子阿炳”。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是無錫雷尊殿道觀的當家道士。他擅長音樂,鼓、笛、笙、簫,件件皆能。華...[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阿炳,道名華彥鈞,江蘇無錫縣人,1892年7月9日(清光緒十八年六月十六日)生[1]。阿炳是他的乳名,中年雙目失明后,大家就稱他“瞎子阿炳”。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是無錫雷尊殿道觀的當家道士。他擅長音樂,鼓、笛、笙、簫,件件皆能。華...[繼續(xù)閱讀]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巴金”為筆名,“巴”為紀念留學法國期間結識的一位巴姓同學,“金”取自俄國社會活動家、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曾用筆名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余一、余三等。1904年11月25日(清光緒三十年十月十...[繼續(xù)閱讀]
白崇禧,字劍生、健生,1893年3月14日(清光緒十九年正月二十六日)生,回族,廣西桂林人。父親白志書在蘇橋圩開永泰林商鋪經營糧、油等。白崇禧五歲入塾,勤奮苦讀,頗得塾師李任仁青睞,勉以天下為己任。十歲轉入會仙小學;十四歲考入...[繼續(xù)閱讀]
白朗,字明心,河南寶豐縣大劉莊人,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出生于一農民家庭,幼時曾讀書年余,稍長,在家務農。他家門戶單弱,經常受本村地主的欺侮。1908年夏,白朗與一個叫王岐的地主發(fā)生口角,互相毆打,事后王家賄通官府,將白朗逮捕...[繼續(xù)閱讀]
白毓昆,字雅雨,號銑玉,辛亥革命時期灤州起義烈士。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生于1868年4月17日(清同治七年三月二十五日)。祖父和父親都是教師,祖父且在當地有一定名望。白童年進塾讀書,十八歲補縣學生。同年被江蘇學政王先謙選拔...[繼續(xù)閱讀]
柏文蔚,字烈武,安徽壽州(今壽縣)人,1876年6月8日(清光緒二年五月十七日)生。其父柏珉系塾師,柏文蔚隨父熟讀“六經”及《莊子》、《老子》、《韓非子》、《墨子》諸書,于1896年中秀才。后至壽州城內孫家設塾授徒,結識孫家鼐族孫...[繼續(xù)閱讀]
板垣征四郎,1885年(日本明治十八年)1月23日生于日本巖手縣巖手町沼宮內一個郡長家庭。其祖父直作是原南部藩主的講師,漢學者,神道教徒;其父政德長期任郡長,神道教徒。板垣幼年喪母,主要由祖父母撫養(yǎng)教育,從小喜歡漢語。中日甲...[繼續(xù)閱讀]
包達三,字楚,1884年4月28日(清光緒十年四月初四)生于浙江省鎮(zhèn)海縣。父親是雜貨店店員[1]。包達三少年時在家鄉(xiāng)私塾讀書,十六歲到上海一家紙店當學徒,滿師后留店任職員。包達三業(yè)余刻苦自學,1906年考上公費留學,東渡日本,先學商科...[繼續(xù)閱讀]
包爾漢,維吾爾族,新疆阿克蘇縣人。1894年10月3日(清光緒二十年九月初五)生于俄國喀山省特鐵什縣一華僑貧農家中。祖輩于18世紀末因避戰(zhàn)亂遷至俄國僑居。父親沙赫杜拉,母親哈里瑪(塔塔爾族)。包爾漢少年時因家庭貧窮,僅讀了兩年...[繼續(xù)閱讀]
鮑貴卿,字霆九,奉天(今遼寧)海城人,1867年(清同治六年)生。祖籍山東,其父鮑永寬遷往奉天海城架掌寺落戶,以農為業(yè)。鮑貴卿的父母早亡,由兄嫂照料,供他讀了幾年私塾。十七歲時因家貧失學,在家做些農活。十九歲時離家投榆關(今山...[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