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360毫米佛造像由青銅鑄造,通體鎏金,金光閃閃,分外輝煌。從佛背面的榫上分析,本佛造像應有一大光背,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丟失了。在佛床的背面鑄有字,為太和初年所造[圖①],整體造型與北魏太和初年(477年左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比...[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高360毫米佛造像由青銅鑄造,通體鎏金,金光閃閃,分外輝煌。從佛背面的榫上分析,本佛造像應有一大光背,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丟失了。在佛床的背面鑄有字,為太和初年所造[圖①],整體造型與北魏太和初年(477年左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比...[繼續(xù)閱讀]
高430毫米主佛為縱分數(shù)組的右旋式淺波浪渦旋發(fā)髻,這種右旋式渦旋發(fā)紋一般是兩個,頭和肉髻上各一個,在北魏太和年間十分流行。佛額寬頰豐,鼻挺嘴小,大耳,大眼呈杏仁狀,細彎眉。佛雙目微閉下視,神態(tài)凝重安詳,從佛的面容上看,還...[繼續(xù)閱讀]
高300毫米在眾多的金銅佛造像中雙佛并立的題材較為少見,所以這尊佛造像就顯得特別珍貴,以至于它的光背也與眾不同,滿工。它與日本東京新田氏收藏的北魏太和元年(477)陽氏造銅佛坐像的光背上的圖案大致相同[圖②]。由于本造像...[繼續(xù)閱讀]
高310毫米造像由青銅鑄造,通體鎏金,表面有千百年來所形成的特有的紅斑綠銹,除正面保存尚好外,背面大多脫落。本造像有典型的北魏“宣”字形佛座和漢化味的交腳彌勒菩薩,菩薩的交腳被寬大的佛袍所遮蓋。更值得一提的是,佛光...[繼續(xù)閱讀]
高190毫米造像高190毫米,青銅鑄造,有特有的紅斑綠銹,表面鎏金,除正面保存尚好外,背面大多脫落。包漿老氣,皮殼熟舊,時代特征極開門。本器在一個大光背上由七個層次組成佛家的七重天。第一層是大佛床,佛床上刻有男女持錦緞向佛...[繼續(xù)閱讀]
高180毫米造像由青銅鑄造,全鎏金,局部雖有脫落,但仍金光燦爛,十分漂亮。在鎏金剝落處,千百年形成的紅斑綠銹非常自然,造像風格為南朝,相當于北魏早、中期,時代特征極開門。本造像主佛為右手持蓮花、左手持瓔珞的有火焰紋光背...[繼續(xù)閱讀]
高348毫米釋迦、多寶并坐像是根據(jù)《妙法蓮花經(jīng)見寶塔品》所述,多寶讓座,請釋迦入塔同坐,宣說經(jīng)意而來,故也是當時主要的創(chuàng)作形式,所以也叫“釋迦、多寶佛并坐像”。造像由青銅鑄造,整體鎏金。其外部形態(tài)與北魏神龜二年(519...[繼續(xù)閱讀]
高392毫米佛造像由佛臺座、佛像和光背三部分青銅整體鑄造而成,造像高392毫米,大大小小共塑造了三十一個人物、動物,豪華的“宣”字形佛床、精美的鏤空雕光背,加上通體鎏金,使整體造型顯得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本造像的主佛為...[繼續(xù)閱讀]
高362毫米佛造像由青銅鑄造,整體鎏金。由于采用了立柱式鏤空光背和圓雕式塑像,造像顯得十分豪華和美麗。本造像的主佛為菩薩,菩薩高束發(fā)、戴有佛的花冠,兩耳垂肩,秀眉、大眼,大眼微閉,微微下視,面相清俊秀美,但又顯得神情凝...[繼續(xù)閱讀]
高300毫米佛造像由佛像、佛臺座和光背三部分整體鑄造而成,造像高300毫米,大大小小共塑造了四十一個人物,豪華的矩形佛床、精美的鏤空雕光背,加上通體鎏金,使整體造型顯得雍容華貴、富麗堂皇。主佛為阿彌陀佛,螺旋發(fā)髻,在發(fā)髻...[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