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者黑川紀章(KishoKurokawa)建成時間1972年黑川紀章產(chǎn)生影響的作品是從中銀艙體大樓開始的,此間承繼和實踐的是黑川60年代形成的新陳代謝的思想,追求隨時間變化的建筑的可能性。作為巨型結構構成原型一部分的中銀艙體大樓,是...[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設計者黑川紀章(KishoKurokawa)建成時間1972年黑川紀章產(chǎn)生影響的作品是從中銀艙體大樓開始的,此間承繼和實踐的是黑川60年代形成的新陳代謝的思想,追求隨時間變化的建筑的可能性。作為巨型結構構成原型一部分的中銀艙體大樓,是...[繼續(xù)閱讀]
設計者哈姆茨阿和楊經(jīng)文建筑師事務所(T.R.Hamzah&Yang)建成時間1984年雙頂住宅是建筑師楊經(jīng)文的私人住宅,住宅的圍護像是一個環(huán)境過濾裝置。南北朝向使建筑的主要空間免于日曬。建筑通體白色,一個傘狀羽板窗覆蓋著整個住宅,其...[繼續(xù)閱讀]
主要設計者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吳良鏞建成時間1991年世界人居獎是英國房屋與社會住宅所基金會從1985年起設立的國際性獎項,頒發(fā)給在世界范圍內對解決住房問題做出貢獻的人和項目。1993年,世界人居獎授予了中國北京的菊兒胡...[繼續(xù)閱讀]
設計者藤森照信(TerunobuFujimori)建成時間1997年韭菜住宅與藤森照信的另兩件作品——長野縣的神長官守失史料館(1991)和東京的藤森邸(1995),一并被藤森本人稱為“國際式的鄉(xiāng)土建筑”。在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上,藤森執(zhí)著地從事...[繼續(xù)閱讀]
設計者前川國男(KunioMaekawa)建成時間1961年文化會館的建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日本是停步不前的,該建筑的建成標志著日本獨自文化創(chuàng)造階段的到來。東京文化會館位于上野公園內,與勒·柯布西耶設計的國立西洋美術館(1959)相對...[繼續(xù)閱讀]
設計者大谷幸夫(SachioOtani)建成時間1966年京都國際會館位于日本古都京都市北部的寶池,是日本最早的大型國際會議專用設施,由4個會議廳、大小不一的門廳、展覽室、辦公室和餐飲設施等組成,其中的大會議廳可容納2000人。由于地處...[繼續(xù)閱讀]
設計者嚴德紋(AumDuk-moon)建成時間1977年該建筑坐落在漢城的中軸線世宗路上。作為文化藝術的殿堂,它不僅能上演音樂、舞蹈、話劇等舞臺藝術,還能進行美術展覽和各種大眾活動以及用做國際會議的會場等,是具有國際規(guī)模的多功能文...[繼續(xù)閱讀]
設計者興臺建筑公司王照藩翁金山建成時間1980年1976年,臺灣提出“12項計劃”建設方案,其中第12項就是在臺灣的每一縣市設立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和音樂廳在內的文化中心,1980年建成的高雄文化中心即是實施該計劃的代表作品之一。...[繼續(xù)閱讀]
設計者香港政府建筑署(ArchitecturalServicesDepartment)建成時間1980年(第一期),1989年(第二期),1991年(第三期)香港文化中心位于九龍半島的尖端,原來曾是廣九鐵路火車站所在地。文化中心包括三個部分:太空館、文化館和藝術館。第一期工程...[繼續(xù)閱讀]
建成時間1982年人民大學習堂是一座國家圖書館性質的建筑,坐落在平壤市中區(qū),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可藏書3000萬冊,內設閱覽、講課、咨詢、信息等用房六百多間,以及綜合目錄廳、音像室等。該建筑體形變化錯落有致,主次分明,采用...[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