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詞 > 【貝瓊】 詩詞 > 正文

洪武八年三月奉旨分教中都生自龍江至臨淮凡十日為賦長謠以紀山川風景云
明 - 貝瓊

三月金陵別,匆匆催夜發(fā)。無處不傷春,楊花半江雪。
海水忽成潮,奔流亦西回。行人度江去,何日金陵來。
展開全文
可愛焦山孤,直對妙高臺。天遣神鰲戴拳石,青蓮一朵龍宮開。
雨足南風生五兩,楚柁吳檣競來往。海門雁陣入云飛,甓社鱟帆迎月上。
信宿過淮陰,不見淮陰祠。將軍竟為兒女詐,空憶釣魚城下時。
行行泗州近,岸有鐵佛古。水妃泉下伏,猶疑作雷雨。
平生不出戶,焉知天下奇。前瞻鳳陽城,宮殿起參差。
兩都未足論,天啟萬年基。四方此會同,車馬填九逵。
苦酒能寬憂,酌酒日賦詩。遠游頗快意,白發(fā)羞成絲。
悵望芳草綠,只合歸樵牧。明年上疏當乞身,葛洪井西鏡湖曲。
收起
更多詩詞內(nèi)容,請進入學習中心 >>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立即開通 >

貝瓊

貝瓊曾祖貝珪,宋理宗時由蘇州徙崇德(今浙江桐鄉(xiāng)),筑室語兒溪上,遂為史山。史山即殳山(今屬浙江海寧雙山鄉(xiāng))。貝瓊約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歲。少年時即穎悟,性坦率,不修邊幅而篤志好學,博通經(jīng)史百家。師事同鄉(xiāng)黃次山、會稽楊維楨。元末世亂,隱居教授,往來于華亭(今江蘇松江)、海昌(今浙江海寧)間,生徒云集。又曾主教幽湖(今桐鄉(xiāng)濮院)朱顯道家。48歲時始領鄉(xiāng)薦,游京師,作《真真曲》,由此知名。時張士誠據(jù)平江(今蘇州市),貝瓊隱居殳山,累征不就。明洪武三年(1370),舉明經(jīng),召修《元史》。同官李敏卿等稱其敘事直而不徇。史成,受賜歸鄉(xiāng)。洪武五年,奉命出任浙江鄉(xiāng)試官。次年,任國子助教,后改作中都國子監(jiān),教授勛臣子弟。與張美和、聶鉉齊名,時稱“成均三助”。曾嘆古樂衰廢,堂堂成均(官設學校),徒具其名,作《大韶賦》以寄感慨。在史館,與金華宋景濂相友善,凡有著作,?;ハ嗤谱?。及景濂為司業(yè),建議祀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于天子之學。太祖拒不采用,而當時猶有贊同者,瓊乃作《釋奠》以解辯之,贏得識者之贊賞。其堅持正道,大多類此。洪武十一年,致仕歸。翌年,卒于家,葬于語兒鄉(xiāng)。貝瓊有子5人,大多有文名。次子貝翱字秀翔,能詩,著有《平淡集》。